机构新闻多领域融合 ,多层级共通,公益行业全链条的综合性连锁型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首 页 >新闻中心 >机构新闻

【机构头条】首届社区规划与社区治理论坛产出分享

浏览量:3617

社工社区LL站 2018-05-16

作者 江江


简单的生活|源自于内心的快乐

用一杯茶的时间谈谈社区规划与社区治理

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一个村子里,有村长、通讯员、建造师、电工等拥有各种能力的居民,有电影放映队、舞蹈队、马戏团等各种兴趣团队,家家户户彼此熟识,谁家造房子,邻里来相助;谁家电路出问题了,电工来帮助;人人都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邻里互助、守望、支持,在这里是常态。

突然有一天,村子拆迁,家家户户都分到了一大笔钱,有的住进了别墅,有的搬进了大城市,虽然大家都衣食无忧,但每个人都居住在一个邻里陌生、互不往来的空间。

 

家里水管坏了,不知道找谁修,只有打墙上小广告中的电话,结果还被宰了一笔;独居老人生病了,没有人照顾,结果越来越严重。

人人都守着一笔巨款(房子),但却过着有苦难言的生活。

是谁的初衷

在一些老旧小区,我们常常会看到在广场、树下等居民休憩的地方会堆着许许多多的废旧座椅,凡是喜欢干净的人都觉得这些东西早都该处理了,堆在这里多难看啊。

于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在检查前一天,社区工作人员组织志愿者对社区内的“废旧座椅”进行了清理,社区干净整洁了,但是居民日常休憩的座椅却没了。

于是,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清理后,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信任度一降再降,居民对社区的责任意识逐渐缺失,再也没有人愿意来维护社区的公共设施,大家都认为社区没有为人民服务。

 

从局部到全局

社区规划与社区治理(社区营造),对已建成社区的影响远远大于未建成社区。

在已建成社区中,你会看到社区的矛盾点,社区的利益分歧,居民生活空间所存在的不便。社区营造所要做的就是从局部空间的规划,带动社区整体格局的改变,促进居民生活的正向发展。

而对未建成社区来说,社区营造可能是社区空间结构建设的指导意见之一。

城市空间、社区空间的历史演变来看,不同阶段的社区空间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从80年代的单位大院的建造,到90年代商品房的建设,再到00年代更关注社区的环境。

因此社区营造对于已建成的社区,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从角落到区块,从区块到社区,从社区到城市,从城市到社会,社区营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是一场从局部到全局的空间革命。

 

居民参与,有机更新

社区营造,是空间设计与人文社会的有机结合,它不单单是完全意义上的空间设计、完美的设计,也不是纯草根参与的社区服务,而是有居民参与、有设计规划师参与、有城市规划部门参与、有社会资源参与的,以空间周边居民未来生活方式为导向的平台搭建、服务规划、空间更新、环境美化、关系建立等。

社区营造是社区居民以需求为导向,以社区空间为媒介,从参加社区活动,到参与社区活动,到组织策划社区活动;

从单一个体,到兴趣小组,到多元团队;

从无服务,到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

从社会组织主导、到政府主导、到居民主导,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突破天花板,以点带线、以先带面,共同建设社区的明天。

从现在到未来

社区营造永远不可能是一时之事,它不同于老新村改造、也不同于创投项目,社区营造是一场社区多元主体的长跑,我们可能拥有不同的理念,但是都拥有共同的目标,我们在参与、共识、破旧、腾空、兴趣立脚、队伍建设、规划、实施、制度建设、持续再生等系列过程中,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社区生活。

【小编评语】引用梁建雄老师文章作为评语

——社区工作是现代社会工作的基础。在欧美和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由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带来资源分配不均和社会矛盾,衍生了社工专业跟进与调和。由于起步时的问题复杂性不高,专业社工人手也不足,大部分初始的社工项目都是以社区、而非个人或特定案主群为主。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和服务业转型,传统的社区工作大多会因为转营速度不够快而萎缩。例如香港的青少年中心和社区中心,近年参与活动的人数一直在减少,加上城市硬件建设成熟,促成居民自给自足而不用向邻舍讨帮忙,这种关窗闭户讲求独立与私隐的生活方式,令社区为本的意识大减。社区凝聚力不足令很多宏观层面的问题涌现,其原因不只是硬件不足,更重要的是社区资本、承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发展起来。

   ——反观国内,尤其是珠三角近年的社会服务发展,由于市场化程度及城市化速度与阶段不同,加上社工行业的成熟度和政府财政的投入度都不如香港,以服务群体为主线(例如青少年)及微观介入(小组+个案)的社会服务其实并不能解决很多社会问题。

    除了深圳的服务情况近似香港,在佛山、中山、珠海等广东沿海地方,政府和相关领域专家都开始意识到,只要社区建设和组织工作做得好,社区的能量得以体现,很多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其实都可以通过社区内部的能量予以解决。

    事实上,当社区里的人力资本、机构资源和社会资本互动,其杠杆力量就可协助社区解决集体问题和改善社区整体福祉。当社区居民将社区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并寻求互助组织解决,他们就不会事事向政府求助甚至投诉,而社区亦会因为成员的互助而达致和谐。

    ----社工进村做组织工作,过程中扶植好村/社区内的居民组织自务自营,让居民自己肩负日后的组织、互助、服务、支持社区成员的工作。

    ——相比起社区发展的模式化与行政化,社区营造更着重居民自治和身份建设的工作。抓住社区的人、文、地、产、景、治,促进社区文化传承、孵化社会组织、进行传统产业更新,以使居民最终愿意为社区投入更多感情和承担更多责任。

   案例:伦教仕版村的社区营造项目以村内的城隍庙文化为主线,利用庙会、花灯会、制造纪念品等,创造了社区人士的共同归属,大家通过社工办的城隍相关活动加强了联系,并且发展以城隍庙、蕉蕾粥和横水渡为轴的生态旅游产品。而在霞石村,社区营造社工队协助村民成立了民间生活体验馆,将老居民对社区往事的怀念变成产业,传承社区的文化与能量。

   ——随着城市化高速发展,大部分一线城市的老旧社区不断被重建更新,人们慢慢会认识到,我们正在走向形成一个没有街道的城市:一式一样的商场,造成人文风味的缺失,不论政府多努力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或社工多努力但零碎地举办如墟市、旧物展览等活动,社区和人的味道仍然不容易留下来。而且当旧街、人情与多样性消失,或当社区的共同认同与多样性同时被消失,邻里矛盾、小罪案等社区问题就会不断恶化。政府或社工不能处理琐碎的问题,和谐社区也就变成了空话。

    ——因此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早抓起失能社区的组织工作让居民以持份者身份策划活动和志愿项目等,建立人际网络,达致人际高度互助的善治社区。而社区营造项目的做法,就是通过人、文、地、产、景的传承,让居民围拢集体回忆与身份,用不同的活动和服务令居民重新连结,社区自能发挥应有的力量。

   ——日本西九州岛大学福祉系教授、社区营造专家田中丰治说:“所谓的社区营造,即在地居民自主、自发地营造一个适宜生活、充满幸福感的社区,这样的社区是居民追求幸福与实现社会福利的地方,所以实现这个目标的主体即为在地居民。” 而过去有地区的社区营造工作偏向由社工操作,中间甚至包含了不少例如修补性个案或发展性小组等微观社工介入的内容,但随着社会认识的不断加深,相信真正的从下而上、着重在地居民持份身份的社区营造将会在各地大放异彩。


乐仁为善  里仁为美

社工社区  青春有我